這些聖誕老人會帶著穿麻袍的黑臉助手, 有時還牽著一頭驢子到”訂戶”家拜訪. 孩子們對他們又愛又怕, 因為他們很神, 知道孩子們今年做了什麼好事和壞事, 讚美之餘, 會要求孩子們改進. 經常都有不錯的效果,所以父母都挺歡迎聖誕老人的.
我們今年又到大姑家一同慶祝, 聖誕老人也來拜訪, 可是, 今年沒有一個小孩願意到聖誕老人面前聽自己的好壞, 我家小犬總算代替所有堂表兄姊背了一首詩給聖誕老人聽.
聖誕老人給孩子們唸了一個故事, 給大家祝福, 又叫黑臉助手從麻布袋裡倒出一地的花生, 巧克力, 餅乾和橘子給孩子們, 然後風塵僕僕趕往下ㄧ個家庭.
我的照片拍得不太好, 但是這習俗很有趣, 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. 也許我們應該請聖誕老人去拜訪一下中華電信, 或許會有所改進哦!
我跟小寶當然可以湊一對 王哥柳哥部就是一對嗎? 還有雙星報喜阿?澎澎跟恰恰阿
小百合多買一點帶回家下廚吧!!!
我們20日啟程,一個星期到乞力馬扎羅山附近的國家公園看野生動物(Safari),一個星期到印度洋上的香料小島桑給巴爾(Zanzibar)海濱度假.像橘子王說的,坦尚尼亞當然有白人,黑人,有很多人,就希望也有一些黃種人,要不然我可能就成為被當地人觀光的對象了.另外,根據旅遊指南,桑給巴爾島以回教為主,所以衣著不可以太暴露,屆時可能就沒有什麼清涼照片可以提供給大家欣賞了.
高級連鎖超市D’Agostino丟棄的十幾袋垃圾,其中一整袋蔬菜和幾箱水果,都是十幾分鐘前超市員工從蔬果區挑揀後剛丟出來的。早來的Janet已揀了十幾個椒鹽脆餅和大家分享,她帶了幾十個舊塑膠袋,提供給沒準備的人,熟手則準備好環保袋或背包……。
想到「揀垃圾」(Dumpster-diving),會想到什麼?許多人腦中浮現衣衫襤褸、身形佝僂的遊民,在街角垃圾桶翻殘餚餘羹裹腹的悽涼情景。但在紐約、佛羅里達、加州等,不少環保人士自願上街頭翻垃圾袋,挑揀可食用的食物。他們不忍看到眾多食物和資源被浪費,身體力行回收利用。他們組織公開的「垃圾導覽」(Trash Tour),提醒大眾注意當今資本社會的浪費情況。也舉辦免費餐會、透過活動,力求建立「物盡其用、資源分享」的社群,這群人叫做「Freegan」。
「Freegan」一字結合「免費、自由」(Free)和「極端素食主義者」(Vegan),維基百科翻成「自由素食主義者」,但稱之「不消費者」更能直接反應他們的理念「不消費主義」(Freeganism)。「不消費者」不滿資本主義利益至上而犧牲自然環境、人類福祉和動物權益。他們在食衣住行方面致力採取「資本主義之外的永續生活方法」。回收被丟棄的食物,是避免消費的覓食方法之一。
紐約市freegan.info組織每周舉辦1、2次「垃圾導覽」,吸引熟手一同尋寶,好奇人士一探究竟,並引起媒體關注。歐普拉秀、CNN、FOX新聞等媒體,都曾介紹此活動。從去年以來,越來越引人注目。11月24日晚上9時45分的導覽活動,有20人在曼哈坦中城西3大道和38街西北角集合,其中約12人為熟手、3人為初次參加,其他5人為媒體或學生來採訪拍照。
打扮輕便、約35歲的老師Janet為資深不消費者、freegan.info創辦人之一。她預告只要走5個街區,就會「收穫豐富」,讓人驚歎被棄置的物資之多。她並簡述「揀垃圾」注意事項:從垃圾袋口解開結後要綁回去,萬一弄破綁得特別結實的垃圾袋,也絕對要綁好。「聽來矛盾,但我們希望保持垃圾整齊乾淨。」另外,「若發現自己不想要的食物,也別放回去,否則就浪費了。報出你找到什麼,擺在一起,因為別人可能會要。」這印證了英文諺語「一個人的垃圾,可能是另一個人的寶藏」(One man’s trash is another man’s treasure),也反映不消費主義者「物盡其用、資源共享」的精神。
37街街角,堆滿高級連鎖超市D’Agostino丟棄的十幾袋垃圾,其中一整袋蔬菜和幾箱水果,都是十幾分鐘前超市員工從蔬果區挑揀後剛丟出來的。早來的Janet已揀了十幾個椒鹽… …
脆餅(pretzel)和大家分享。她帶了幾十個舊塑膠袋,提供給沒準備的人。熟手則準備好環保袋或背包。創辦人之一Adam划著滑輪車,掛幾個塑膠袋在把手上,相當方便。
不過十多分鐘,大夥從垃圾袋內翻出來的東西讓人驚訝:半箱茄子、半箱橘子、幾串有些黑點的香蕉、1個全綠的蘋果、幾棵稍有污損的花椰菜、幾個沒有外皮的洋蔥、一大袋盒裝菠菜沙拉,有些葉片有些濕爛。1盒密封完整、外表漂亮的玉米,因為過了「最佳食用日期」1天,而被丟棄。十幾條各式乾麵包,一些過期牛奶、果汁,還有一些產品讓人百思不解為何被丟棄。大夥邊翻揀邊注意不要擋住路人,把發現品放在中間木盒上,大夥各自挑揀。一位初次參加者形容「一時感覺好似在農民市場似的,只是不花錢。」這位獨居者很開心,可以只拿1根香蕉,要不每次買一串常常都壞掉。
隔一條街,他們發現貝果(bagel)店外有一個大垃圾袋,打開發現全是還有微溫、還聞得到香氣的貝果。對面Dunkin’ Donuts店外的垃圾則是一大袋甜甜圈。接下來第3站的超市外,也「尋到很多寶」,有幾大包未開封的麵粉、一整個甜派、瓶蓋有小凹扁的花生醬罐頭、幾盒有機餅乾,還有幾盒冷三明治等各式食品。
不到2小時,慢步5個街區,就有6個讓人「收穫豐盛」的垃圾點,結束時每人可以拿個幾袋,多個參與者表示,這些食物足夠自己吃1、2周。他們說:「透明的塑膠袋很方便,不透明的,就先挑重的開。」導覽中Janet鼓勵大家多帶走尋獲食物,「自己不需要,也可以分送朋友或路上街友。」翻出物品都被拿走,垃圾袋回復原狀後,再前進下一站。那天導覽結束後,他們把奶肉製品等剩餘食物,送到附近收容所。收容所表示歡迎,他們才將東西留下。
30多歲、身為「回收品藝術家」的Cindy表示,她已揀垃圾超過10年了,最深的感想就是驚訝被浪費食物之多。「雖然一方面高興可以取用許多食物,但內心實則因見證那麼多食物被浪費而深感沮喪。」這種浪費現象令她難以忍受。有些資深揀垃圾者表示,曾揀到好幾箱果汁、好多個大Pizza、「一整袋揉好未烤的麵包糰,回家烤,就是再新鮮不過的熱麵包。」更別提衣物、家具,甚至只是需要換個銀幕或線路就可以用的電腦、電視。
不消費者流傳一句玩笑話:「我們不會買你的爛產品,但會吃你們的破爛 (We won’t buy your crap, but we will eat your scraps.)」。有經驗者熟門熟路,清楚什麼時候、在什麼地方拿到剛出清的食物,哪家店的垃圾最「乾淨」好拿,或是哪家店歡迎他們進店索取要丟棄的商品。freegan.info網站上有「垃圾點目錄」,為總結經驗的結晶。記錄每區內何時去哪家店,會有怎樣的收穫。包括哪兒食物好、店家不干預的熱門地點,哪兒人潮眾多、不適合希望低調的人,或是哪兒的垃圾取得有難度,但收穫甚豐。Janet和Cindy等人每隔幾個月會去不同社區,開發新的「尋寶地點」,曼哈坦還是資源最豐富、俯拾即是的區域。
可能許多人會問:「不怕食物中毒嗎?」Cindy總答:「每個人都應小心食物中毒。食物在店內商品上架時,和1個小時後被丟在街上時,中間沒什麼差別。」他們認為食物在架上就不知道被多少隻手碰過了,不一定比較乾淨。而大部分商家會將食物和非食物分開丟棄,所以不用擔心食物被化學產品汙染。Janet補充說:「我們在1、2小時內就揀起來了,並不揀腐爛食物。」
關於揀垃圾食物的安全性,Cindy表示,她最喜歡引用一位醫生的話:「我猜如果跳入空的垃圾箱的確會受傷。這也許聽來很怪,但商店丟出的大多數食物若經過適當清理、烹調,都可安全食用。」此言論出自美國科學與健康協會的Ruth Kava醫生接受《今日紐約新聞》訪談時所說。有過來人表示:「我揀垃圾幾年了,從沒食物中毒過,而人們去餐廳,反而食物中毒」。揀垃圾數年的Lily表示,揀垃圾最大困難「是克服大眾的眼光」。
有個久住紐約的亞裔年輕女生表示,她在YouTube上看到影片,「很好奇,所以來試試看。」今晚初體驗後,感覺「很特別、有趣」。她拿了2小袋蔬果,不確定下次是否還會再來,但深覺大開眼界,「原來每天有這麼多食物被浪費。」另一個初來紐約的亞裔男生表示,他曾在俄羅斯家鄉看到紀錄片,勾起嘗試念頭,他只拿了幾個大麵包,說要「慢慢來」。
有人問,「為何會有這麼多食物被丟棄?」Janet沒好氣地回答:「因為這些商品長得不夠漂亮,達不到商家對商品外觀的嚴苛標準。」Cindy補充:「越是強調高級路線的商店,更容易浪費。」她解釋,大企業總是利益至上。許多大企業的店舖,為了方便管理,一切都電腦化,電腦自動下單,不會以人工注意個別商品銷售情況。有時只是為了清出賣架給新貨,或是產品換新包裝、或停止販賣,就把商品全部丟棄。
freegan.info網站指出,「製造商和零售商總因為不想錯過可能的銷售機會,寧願多存貨,最後大量丟棄。廠商認為此損失是生意必需,食物商則以『產品損壞』為理由,將損失轉嫁到消費者頭上。」
此外,許多麵包糕餅店強調「每日新鮮烘焙」,沒賣完的只好丟掉。不消費者指出,「想想,我們在家裡會把中午才做好的食品,在晚上7時就丟掉嗎?」一定有人會想,為何這些店不在關店前降價促銷,出清存貨呢?Cindy認為,「這些商店不想破壞高級形象,也擔心顧客以後只願意買打折商品。」
另外,不消費者表示,商品上印的「最佳販售日期」、「最佳食用日期」,並不是「過期日」,但過了該日期,商品就會被丟棄。而許多期限訂得較嚴格,以避免出問題挨告。但事實上,許多人相信食品就算過期幾天也可食用。
要降低消費 也減少工作
Cindy表示,freegan.info成立4年以來,有上千人參與過涵蓋曼哈坦各區的垃圾導覽。未滿30歲、戴眼鏡的青年Jason Tschantre在7個月前才初次體驗揀垃圾,如今變成freegan.info核心成員之一。他認為「垃圾導覽」有其教育意義,「參加過而沒有再來的人,也許學會了自己去揀的技巧。也可能不會再去,但此經驗刺激人思考,多年後也許他會接受不消費主義的想法。」Jason樂於面對媒體暢所欲言,就是想改變公眾觀感。
Jason坦承,當初在網路上發現該活動後,抱著「免費食物,何樂不為」的心態參加,但認識這群「不消費者」後,參加許多工作坊,覺得有同伴免費幫忙修腳踏車、修電腦真好。一向很有環保意識的他,耳濡目染,更相信「雖然廣告、廠商一直叫人們買東西,搞得人們拚命工作,買東西找快樂。但除了沒有食物會餓死之外,人需要的東西很少。除了吃,所穿的、所用的,幾乎全部都可以回收利用。」他在讀書會中也了解「世界上環境破壞、資源耗盡、森林減少、虐待動物、貧窮等問題都是相關的,所以樂於降低個人消費。」那晚他揀了盒包裝有缺角的義大利麵、一大包未打開的麵粉和許多蔬果,「沒花錢就夠吃幾周了」。他拉著身上的夾克,說「全身上下穿的都是二手貨。」當有同伴撿到衣服時,都是一大袋,也有交換衣服活動,以物易物。
Jason是紀錄片工作者和剪接師,他邊吃著剛揀來的橘子,邊說:「減少物質花費後,我不再需要去接不想做的案子。工作量只有從前三分之二,多餘時間我可以去做有意義的事情,譬如拍紀錄片。」他闡述:「我生下來的時候,可沒有報名加入世上的金錢遊戲。我生下來是來『活』的,而不是當工作的奴隸,追求不過是紙的『錢』。」「減低消費、減少工作」是不消費主義的理念之一,他們強調這不是出於懶惰,而是「拿回人對時間的主控權」,「轉而把生命花在社區服務、社會運動、關懷家庭、保護自然和享受生命。」
約25歲的金髮女生Lily,邊在一旁翻揀蔬果,邊附和說:「我全身上下除了一件朋友送的衣服和穿了6年的鞋,也都是二手衣服。」年紀輕輕的她,揀垃圾十分熟練,嗅幾下就能分辨食物好壞。她說:「我已經揀垃圾覓食很多年了。以前住別城,就會自己去,搬到紐約後,發現這個團體就來參加。」「沒食物時就去街上揀,大概2周一次吧。」她有時會多揀一些回去,煮素食大餐請朋友吃。Lily表示,她以前會在後院種菜,搬入紐約市後沒空間。「但我從春天開始,要開始用小盒子,在陽台邊種番茄。」
Lily表示,她成為不消費者和她從小與人分享一切長大相關。「我和10個兄弟姊妹長大,學會分享、只拿自己需要的份量。」她比喻,若8個人要分4塊餅,有人要拿1甚至2整塊餅,就會害人挨餓。其實她本來吃肉,但和不消費者相熟後,對殺害動物、貧窮等議題有新的體會。「我發現世上許多地區的人不一定每天都吃肉,人不需要每天吃肉。而世上許多人都在飢餓狀態,我自己也不想促進製肉業殘殺動物的行為」,因此她才嚴格吃素。「我不會在店內買的東西,在街上也不會揀」,所以她揀到肉也不拿。
她邊談邊翻垃圾,忽然說:「天啊,太令我生氣了,看看這是什麼!」原來她發現一整袋沒用過的塑膠餐盒,整整齊齊地疊起來,有幾百個。大家猜測是街角的餐飲店決定換個餐盒款式,又懶得拿去回收,就如此草率丟棄。不用說,環保尖兵「不消費者」對製造大量垃圾的免洗用品很「感冒」,可用手帕就不用衛生紙,可用水壺就不買罐裝水。
當晚導覽活動結束,約10個人決定送多餘物品去收容所,路上經過已關門的寢具店,櫥窗明亮、霓虹閃爍,Jason諷刺:「何必非花這些電力,把床照亮,是要告訴附近的遊民,這裡有床你不能睡嗎?」不消費者認為,城市中浪費太多能源,徹夜大放光明的時報廣場就是明證。
建構起社群 齊宣揚理念
Jason解釋,「不消費主義」不僅是著眼減少浪費,而是創造一種資本主義社會外的社群網絡,尋求永續使用資源,以解決許多社會、環保問題。該社群透過freegan.info動員聯絡,Cindy解釋該站緣起。Cindy和Janet為多年好友,她們在濕地保護運動認識,關心環保、溫室效應、動物權、森林減少等議題。「當我們從事社會運動時,才發現這些議題都是息息相關的。來回到處抗議個別組織沒用,而是整個系統的問題。」她們認識了一些因為不想浪費而去垃圾堆尋寶的人,大夥認為可將揀垃圾活動公開化,以此喚醒大眾對物資浪費的關心。4年前,Adam和其他1、2人架設freegan.info網站。
Cindy表示,目前freegan.info約有15到20個核心成員,另外約有20人固定參加垃圾導覽、幫忙餐會。Cindy說:「參與者背景非常多元。同伴中有老師、郵政服務人員、藝術家,也有很多學生。」據觀察,年齡大多介於20至40歲,但也有年紀稍長者。揀垃圾的動機也莫衷一是,有些人只是不想看到食物浪費、有些人對環境保護或動物權特別在意,當然也有人純粹出自經濟困難。Jason說:「不消費主義試圖創造資本社會外的社群,也可說是一種革命。」雖提到「革命」,他解釋:「當然不消費主義有其政治訴求,但大夥沒有一定政治傾向。有人傾向社會主義,也有人信仰無政府主義。」
「不消費者」一詞既源自「Vegan」,大多數人為嚴格素食者,但也有例外。有像Lily一樣改吃素的例子,但也有相反例子,譬如,本來不想支持製肉業而吃素者,成為不消費者後,覺得揀肉並未圖利製肉業,反而開始吃肉。也有嚴格素食者,不想看到肉品被浪費,而揀回去給寵物吃,像Janet的貓最喜歡吃她揀的火腿。Cindy表示,因反對殺害動物而不吃肉的人,也不可能去買寵物食品,「因為那些是動物界的垃圾食物。都是製肉過程中噁心的副產品,一點營養都沒有。」
在食衣住行 實踐不消費
不消費者透過新聞採訪和影片,在電視媒體和網路,讓更多大眾知曉。Cindy表示:「我們公開展示給大眾看,希望引起大眾認識。」 但媒體力量可載舟也可覆舟。雖然他們希望透過媒體讓更多的社會大眾多些了解不消費主義,但也造成不想曝光的人的困擾,這也是為何約三分之一的垃圾導覽不對媒體公開。
但Cindy更擔憂的是媒體過度強調、渲染「翻垃圾」行為而扭曲形象。Cindy 強調:「不消費主義不是一個揀垃圾運動」,揀垃圾只是不購買而取得食物的方法之一。「只是媒體覺得報導自力栽植、堆肥、採集野生植物等其他方式沒那麼吸引人。」
如Jason所說,「每個不消費者選擇投入的方法、層面不同。有些人選擇節省食物,有些人選擇節省住的開銷。做法有很多種。」不消費主義從食衣住行各方面簡約共享,並串聯許多環保、社運組織同心協力。
關於食物,他們樂於分享。「黑色星期五」當人們大肆採購、甚至漏夜排隊時,freegan.info舉辦「Buy Nothing Day」免費餐會。他們也替「Food Not Bombs」宣傳,其為專事回收食物、舉辦免費餐會的組織,全球共有200多個分會,紐約分會每周六下午在布碌崙辦餐會。該會名字諷刺「社會總有錢打戰,但似乎沒錢確保人人有飯吃」;其他尚有「Grub Community Building Meal」等活動。
他們也鼓勵自己栽種蔬果和堆肥(Composting)。都市中流行比傳統堆肥更節省空間的「蚯蚓堆肥法」(Vermiculture);更激進的還有「游擊式種植法」(Guerrilla gardening),他們未經許可利用都市中荒廢公地,如荒地、街角、人行道旁、甚至分隔島上栽種蔬果,試圖讓地盡其用,認為如此也可讓難以購得蔬果的社區有新鮮來源。
另外,採集野生植物(Wild foraging) 也是減少購買之法,意義上也提醒人「食物來自自然,而非包裝盒內」。紐約市有位號稱「Wild Man」的Steve Brill固定舉辦「野生食物導覽」(Wild food tours),教人在市內公園綠地找可食用或藥用的野生植物。
關於人所穿、所用的物資,不消費者崇尚「以物易物、免費分享」,盡量避免購買,喜愛重複使用或免費取得物資。Cindy表示,「不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讓自己購買物品,高度自覺」。不消費主義認為,資本經濟鼓勵消費,人們被鼓勵一直買更多、新、一次性的用品。因此有越來越多強調方便的免洗用具;時尚界一再創造新流行,刺激人買更多新衣;科技業不斷推出新產品,叫人要買最新、最好的。Cindy表示:「我相機壞了想修,店員以為我瘋了,叫我買新相機。」在鼓勵消費的模式下,造成大量廢棄物。為了處理垃圾,加建掩埋場、焚燒場,既占用土地、破壞自然,又造成廢金屬、空氣污染,致癌又增加疾病與氣喘。而這些垃圾處理設施,傾向蓋在貧窮社區,因此,富人消費、窮人受難。不消費主義者嘗試改變此模式。
Cindy自身實踐方式包括東西壞了找人修,一台相機已用了10年。她也學縫補衣服和編織。她和朋友一路搭便車(Hitch-hike)旅遊,從蒙大拿州旅行到德州。她用回收物作藝術品,也在非營利組織教小朋友廢物利用。她幫freegan.info印的傳單都是雙面列印、或重複使用廢紙。給人填聯絡資料時,用的也是揀來的二手筆。
不消費者要出門,大眾交通工具、滑輪車、直排輪外,「節能省碳」的自行車是受歡迎的代步工具。freegans.info每周三、六都有「自行車作坊」(Bike workshop),另一組織Times Up!每周一、二、四也有類似活動。幾乎天天都有人教導、幫忙組裝或修理自行車。位於布碌崙的「123社區中心」,為許多類似組織的共同會所,後院陳列許多荒廢自行車「殘骸」蒐集來的零件,拼拼湊湊,就能組裝成一輛車。他們也鼓勵社區共用自行車和汽車共乘。另外,也交換二手衣,而舊衣若實在不能再穿了,還可拿去「布料回收工作坊」,也有「電腦和電器回收坊」。另外也有「別消費、絕對免費市集」(Buy Nothing Really Really Free Market)、「免費商店」,也利用電子郵件群組、網站Freecycle、Craigslist上的「免費」部分,可以交流物資。
方法有歧異 節約心相同
設計學院學生Cris為了拍攝以「食物浪費」為主題的攝影作品,首次參加垃圾導覽。他說,布碌崙他家附近一家店,每晚10時15分前都丟出大量貝果,他總是等到10時半去拿一堆。他考慮應該和商家溝通,將多餘貝果捐給Food pantry等社福機構,也想過可將要捐贈食品用不同顏色的塑膠袋包裝,方便慈善機構收取。
Cindy表示,關於減少食物浪費的方案,同伴內有兩種看法,一種是願意設法改造連鎖店的運作方式。她表示,以往曾和一些店員溝通,他們也深覺過於浪費,而願意在訂貨流程上多加注意。但一般員工能改變的事情很少,因為一切都是聽企業規定。她也知道有些品牌,強調對多餘商品、垃圾的處理方式較環保,那麼認同的消費者,就可以支持該品牌。但也有另一派不消費者,認為資本主義必然造成浪費,大企業必然將環保和健康放在利益之下,所以他們放棄改造資本社會,而專注於建構替代方式。
儘管部分看法有歧異,就如同每個環保人士用不同方法致力貫徹理念。Cindy自言巧於採集、烹飪,但並非綠手指,所以自種食用蔬果對她行不通。依此類推 ,一般大眾也許不認同不消費者的特殊做法或政治理念,但關懷自然環境和珍惜資源之心,應舉世皆然,每個人都應為此貢獻心力。
不過,在瑞士一般都認為,拋金子給窮困鄰居三個女兒好找個人結婚的,就是西元三世紀的那位生於Patara(今日的土耳其)的富家子弟Nikolaus,後來成為Myra的主教.他一生樂善好施,逝世後被教廷封為聖人.今天慶祝的聖誕老人日就是他的聖名日.德語地區尊崇他為"兒童的朋友","囚禁者的守護人",也稱他為"苦難救助者"(就是菩薩嘛).
在瑞士,人們叫他Samichlaus,他只給孩子們吃的東西.而Christkindli(耶穌聖嬰)則在聖誕夜給孩子們帶來禮物.Christkindli 是耶穌聖嬰的意思,但指的是天使,是看不見的.瑞士小學低年級以下的孩子多半相信,聖誕夜在聖誕樹下堆滿的禮物是Christkindli帶來的.
至於為什麼給花生?我也不清楚,可能是應景的食物吧!?還有我家那兩個的古靈精怪,可能是老媽太無聊了,他們這樣,生活才有趣吧!
現在窗外飄著小雪,也許今年蘇黎世會有個銀色聖誕.不過今年我們全家的聖誕節要在坦尚尼亞過,那裏是盛夏,感覺一定很不一樣.
難怪跟12月25日出生的 有一點恩怨情仇
連同學 怎麼老覺得你都那麼忙阿 ? 為自己爭取一點權益吧
2.許多國家都保存了他們自己有關聖誕老人的風俗和傳說。
耶誕老人相傳其實是西元第三世紀的尼可萊斯主教。他曾冒死解救被處殛刑的政治犯、也揭發過貪婪官吏屯糧,使百姓渡過飢荒。在宗教被迫害時,被捕入獄,身上滿是鞭痕、鉗傷與烙印,仍堅持其信仰。後半生留在米拉,設立孤兒院、照顧病患、貧民。尼可萊斯生平事蹟中,最膾炙人口的是他慷慨助人的行徑和對孩童的愛心,這些事蹟後來被兒童文學家,予以豐富的想像而成為我們現在所知耶誕老人故事。
另外一個類似的說法是,距今1600多年前,荷蘭有一名叫尼古拉斯的和藹老人,他一生非常樂意幫助別人。有一次他幫助三個貧窮的少女,送她們三袋金子以逃過被賣的不幸。當尼古拉斯送金子給其中一名女子時,他把金子從其中一個窗戶扔進去,恰好掉進掛在壁爐上的長襪中。於是,就有了將禮物放在襪子裡的耶誕習俗。多年後,荷蘭傳教士把尼古拉斯的故事傳到美國,漸漸地以扮耶誕老人送禮的方式,將慈善幫助他人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。
在荷蘭的傳說中,聖誕老人Sintirklass還帶了一個叫Black Peter的助手,乘著一艘船於12月6日來到。他帶著一本大書,書中描述了所有荷蘭小孩在過去一年中的表現。表現好的小孩就送禮物給他們,不好的小孩便讓他的助手帶走。
德國的聖誕老人也帶著一個叫做Knecht Ruprecht、Krampus或Pelzebock的助手,肩上背著個裝著禮物的大袋子,手上拿著一根棍子。好孩子可收到他的禮物,頑皮的孩子卻要給教訓幾棍子。
義大利的聖誕老人叫La Befana;
法國的聖誕老人叫Father Christmas或Pere Noel;
瑞士的聖誕老人叫Christkindl或Christ Child;
斯勘的納維亞地區的聖誕人叫julenisse 或 juletomte;
而英國的聖誕老人和法國一樣也叫Father Christmas(聖誕之父),他的形象比其他聖誕老人更莊嚴,更清瘦一些。
北美的聖誕老人便是乘著馴鹿拉的雪橇來給孩子們送禮物的。
我沒有!嗚…..
為什麼吃花生?有典故嗎?
耶穌也是雙子座 分裂人格??
大家也都要快樂.....
歐美聖誕老人造型不同,是否跟宗教的教派不同而有差異?
我過生日幹嘛要下廚?辛苦一年還不能休息一下嗎?徐同學要找人陪過聖誕和元旦,倒可以找我,如果你願意付費的話.
唉 單身的我聖誕節還有年初的四天假 不知要幹嘛 只能在家裡吃花生吧
怎麼不是名錶?免費洗錢帳戶和金磚金條等瑞士名產呢?
怎麼打扮得像教宗?後面還跟著個黑臉壞人像行刑官,難怪小孩子不喜歡。
建議小百合在瑞士發揚台灣文化,明年聖誕,妳們家可以找八家將,不要用聖誕老人!